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132|回复: 0

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

[复制链接]

27

主题

40

回帖

229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29
发表于 2023-7-10 20:08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孔子说:“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,只能与狂者、狷者相交往了。狂者敢作敢为,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。”

  孔子在这里讲『中行』,这是讲中庸之道。中就是中庸,行就是依照中庸之道而行,这叫中行。中庸之道是圣人所行的道,简单来讲叫「无过无不及」,但是这个境界很高,凡夫达不到这个境界。佛法里也讲中道,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这中道不仅凡夫做不到,二乘人也做不到,阿罗汉、辟支佛他们都达不到。凡夫偏在有,二乘人偏在空,这都不是中道。空有二边都不落,中道?你要落了个中道,你那也不是中道,所以中道也不存,这才是真正中道。所以中庸是圣德。

孔子在这说,『不得中行而与之』,就是得到一个依中庸之道而行的就很难,这种人找不到。这个与之,可以说是与之同处,这是有称许他的意思。根据雪公《论语讲要》里面,他引《邢疏》,就是邢昺对《论语》的注疏。邢昺是宋朝的大儒,北宋人。他说,「中行,行能得其中者也」,这就是能够得到中庸之道的,「言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」,就是讲到这一句话,「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」。『必也狂狷乎』,就是求其次,得不到一个行中庸之道的人,我们得一个狂狷之人也行,这也能值得称许。这个与字,就跟前面《论语》讲的「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」,那个与是一样的意思。

  这个狂狷是什么意思?根据包咸的批注,「包注,狂者进取于善道,狷者有所不为也」,这就是后面《论语》里面讲的,这个狷就是「守节无为」的意思,这个人很谨慎、很小心,跟狂刚好是对面。所以孔子的话是这样讲的,『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』。那么狂者、狷者,这两者都不符合中道,都是落二边,但是这二边都算是好的。狂者有进取心,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有点狂妄,可能口气很大,有时候就有点所谓志大才疏,眼高手低。狷者有所不为,他所不为的是不善的事情,他以不善的事为耻,他有可耻之心,行己有耻,所以他有所不为,这个属于狷者。

 所以这两者并不是不好,只是没有像中道、中庸之道那种人这样难得,他们还不是圣人,可是也是属于难能可贵。这是孔子说「退而求其次」。换句话说,我们想要达成圣人,狂狷这两方面你也知道,也是应该能够做到,一个就是进取,你要立志,立志成圣成贤。你没有这个志向,那你永远做不到圣贤。所以宁愿是什么呢?有这个志向你还达不到,还好过你做得很好,但是你没志向,所以要有狂者。狷者是什么?你就能够认真修行,有所不为,知道哪些错了,就不要去干,改过自新,死守善道。

  蕅益大师的批注是这样讲,「狂狷,就是狂简」,狂简是前面《论语》第五章里面,「公冶长第五」就讲到这个狂简。他说,「简即有所不为。有所不为,只是行己有耻耳。孟子分作两人解释,孔子不分作两人也。若狂而不狷,狷而不狂,有何可取?」这个评议得好!这个跟先儒,有一些古时候的大儒,讲得不太一样。譬如说像《朱子集注》里头,他就把狂狷分作两人来讲,这是跟孟子的意思是相彷佛的。蕅益大师讲的这个狂简,就是行己有耻,就称为简,就是前面这一章所提到的,有耻心,所以有所不为。如果任意妄为,这就是不知耻。

  孟子把它当作两人看,狂和简是两人,其实不是。孔子真正的意思,蕅益大师这里给我们点出来,应该是一个人,同时具有狂和简,或者狂和狷这两个方面的性格。为什么这么说?如果分成两人,狂是狂,狷是狷,狂而不狷,狷而不狂,那这个有何可取?一味的去狂,狂人是什么?他就任意妄为,胡作非为,那当然不可取。如果一味的狷,什么事都不敢做,懦弱自卑,没有进取心,狷而不狂,这两种人都不可能成为圣贤。所以孔子所说的「必也狂狷乎」,是这个人是值得可取的,正是因为他具有狂和狷这两方面的性格。

  「狂狷,就是狂简」,狂简这个词出在《论语》第五篇,我把这一章念一念,这以前学过,就简单带一下。「子在陈曰」,孔子在陈国的时候,他思念家乡,所以说「归与归与」,回归鲁国。「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」「吾党之小子」,就是讲孔子的弟子们,这个党是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,所以吾党就是孔子说同志,我的这些同志们,这小子们,就是弟子们。狂简,他们很有进取心,他们有所不为。「斐然成章」,就像写文章,他们写的文章已经相当不错,可以去阅读、可观了。但是「不知所以裁之」,他们还没有悟明大道,所以不知道怎样来裁定。也就是说他们功夫还没到家。但是已经具备到家之前的基础,所以孔子要回去家乡,要调理这些弟子,让他们更上一层楼。

  就是孔子在这里讲的,「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」,他们已经有狂狷的这个基础,他们都具备成圣成贤的基础,只要孔子回去给他点拨、给他教化,他们就能够得中庸之道,就能成圣人。所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就说要回去了,你看念念想着弟子们,帮助弟子提升。从这里可以看到,这个「狂狷」不是指两个人,是指一个人具备的两个方面的质量。我们问为什么孔子在这说,得不到有中庸之道的圣人,能够得到狂狷的人也很好,为什么要这样的人?我们看看《孟子》,因为蕅益大师引了《孟子》。我们看《孟子》里面专门有一段这样的描述,是在《孟子o尽心下》篇,他跟他的弟子万章有一个对话,这个对话把这意思就讲得很清楚。从这里头我们去体会圣贤所赞赏的人品是什么样的人品,而不赞赏的人品是什么样的,我们可以学习和反省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格物致知

GMT+8, 2025-5-7 01:57 , Processed in 0.034106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